粤教版(B版)第四节 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 教案 您所在的位置:网站首页 表格图形化 教学设计 粤教版(B版)第四节 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 教案

粤教版(B版)第四节 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 教案

2024-06-18 21:31| 来源: 网络整理| 查看: 265

资源简介

“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”教学设计课题名称 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授课教师 榴莲老师 授课时长 45分钟教材版本 广东省高等教育出版社A版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《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》的第四节课,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是表格数据处理的进一步能力,能有助于反映大的数据,更加便捷去完成数据处理。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认识了电子表格,表格的设计与制作,实现电子表格自动计算这三节的内容,已经对表格的数据处理基本掌握了,对于表格的操作也很熟练。教学目标 1.知识与技能 (1) 能说出三种图形化数据的方式。 (2) 能生成“条件格式”、“图表”、“数据透视图”三种图形效果。 (3) 能根据表达的信息修改和美化图形化数据。 2.过程与方法 (1) 能根据需要表达的数据确定合适的图形化方式。 (2) 能根据图形化表达数据,提取数据中隐藏的信息。 3.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体会图形化表示数据在增强数据信息表达的直观性、感染力方面的作用,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提高表达能力的愿望,体会图形化表示数据的优势。教学重点 (1) “条件格式”“图表”“数据透视图”三种数据图形化及各自的优势和适用场合。 (2) 三种数据图形化的操作过程。 (3) 修改美化数据图形的方法。教学难点 (1)能根据表达的数据分析选用合适的数据图形。 (2)“条件格式”设置“值”参数的意义和合理设置方法。 (3) 根据数据表达的内容和意图美化数据图形。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授课导入 分别用数字、表格和图表来展示的“校园小歌手”比赛活动调查结果,揭示图表表达信息的特点:表格数据的图形化处理,使数据更加直观和简洁,并且能够发现数据的相对关系及变化趋势,为人们研究解决问题、决策或预测提供依据。引出“用图表直观表达数据”课题。 学生观察、思考三种信息表达形式的不同之处。 感受图表的易读性、生动性。 通过比较分析,观察思考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明白本节课学习的重点。学习任务1 设置任务一: 1.在“校园小歌手”评分表中对评委评分进行设置,运用“条件格式”中的“数据条”效果。 2.在完成数据条任务的基础上增加条件格式中的“图标集”效果。 3.在完成两个任务之后,讨论条件格式 设置过程中“值”的设置要注意什么问题 学生在教师引导下,参考课本的步骤提示,完成“数据条”和“图标集”效果。 学生交流讨论该参数设置的作用。 教师以该任务为示例,引导学生根据任务提示,学习条件格式的图形化设置过程。让学生思考“值”这个参数设置的意义,从而掌握如何设置合理的数值范围。学习任务2 设置任务二: 1.利用前面课程学过的知识计算出课程统计表中的平均值和最大值。 2.使用图表中的“柱形图”制作评分表对照图。 3.对组成图表的各个元素进行设置。 4.将柱形图类型更改为雷达图,对比两种图表类型的数据表现形式。 学生按任务要求进行操作,必要时可以查阅书本。学生讨论雷达图与柱形图的区别并总结两种图表类型的应用场景。 部分学生可能忘记了两个计算功能的操作方法,可以适当提示。 多让学生动手操作,通过思考和交流得出结论,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。学习任务3 设置任务三: 1.利用数据透视图功能显示“校园小歌手”评分表生成数据透视图。 2.利用“图表工具”中的各种图表效果设置命令对生成的数据透视图进行美化。 3.观察设计好的透视图,对比前面的两种数据图形化方式,说出数据透视图的特点与功能。 学生完成数据透视表的制作及美化。 图表效果的设置命令包括“添加元素”、“快速布局”“更改颜色”、“更改类型”等。 引导学生对比前面的两种数据图形化方式,观察与分析数据透视图的特点及优势。 此处操作比较简单,但是需要学生去理解操作的实际意义。 重在分析各个图形化方式的特点及应用场景。作品展示 现在请每一组组长汇总本小组的分析结果及建议,并提交。 教师将各组的作品一一展示,引导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评价: 1.选用的分析数值是否正确; 2.分析角度的新颖性; 3.能否运用上节课的学习内容,对表格进行美化。 学生欣赏作品,并在教师的引导下评价作品,评选出优秀的作品。 学生可以通过作品平台,欣赏其他同学的作品,取长补短,互相学习。课堂小结 简要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要点,技术方法及注意事项。 聆听教师的总结,并回忆本课所学知识内容。 帮助学生回顾、梳理巩固知识。板 书 第四节使用电子表格图形化数据 一、设置“条件格式” 二、插入图表 三、插入数据透视图获取反馈 信息 课后了解学生听课情况,关心下学生会否能接受自己上课的方式,上课进程是否能跟得上。 找个别学生了解,让学生反映掌握情况。 根据反馈情况调整教学进度。

展开更多......

收起↑



【本文地址】

公司简介

联系我们

今日新闻

    推荐新闻

      专题文章
        CopyRight 2018-2019 实验室设备网 版权所有